包拯一生中断过哪些奇案?

正史中的包拯


包拯因廉洁公正、铁面无私、决断英明,不附权贵、敢于替百姓做主,因此在民间有“包青天”“包公”之称,在京师被官员们成为“包阎罗”。甚至随着在民间广泛传诵,包拯断案故事越来越多,被人们奉为神明崇拜,认为奎星转世,以黑面形象深入人心。

正史中的包拯

其实在正史中包拯以公正无私、不阿权贵著称,被当朝皇帝和大臣们尊重,以至于其后谥号为“孝肃”。孝,当然是因为包拯孝敬父母,多次因为父母而辞官;肃,就是包拯其刚正严肃,让人肃然起敬。

至于正史中包拯断案的故事,远远没有民间传说的那么神乎其神,甚至能够审理阴间鬼神的冤情。但是在正史中对包拯审理案件还是有记载的,那就是包拯在出任天长县令的时候,有一次有一个老农前来县衙报案。原来这位老农自家的耕牛被人偷割了舌头,要知道在宋朝耕牛属于主要生产工具,法令是禁止迫害的。面对案件,包拯推断出凶手应该是老农的仇家报复所为,因为毕竟割掉牛舌头没有利可图。于是包拯让老农回家将耕牛杀掉卖肉,果然有人前来状告老农犯法杀牛。包拯当场就将状告之人拿下,断定其位割牛舌之人,一审果然不出所料。

这个案件就是正史中唯一记载包拯断案的案例。

民间包拯所断的奇案

在民间包拯简直就是断案奇才,甚至在明代出现了《龙图神断公案》的小说集,这里面就详细记录了包拯100多则断案故事。

歌颂包公秉公执法、清正廉明,断了一系列有关“人命”、“奸情”、“盗贼”、“争占”之类案件,被塑造成为一个为民除害的清官形象。如在《黄叶菜》《狮儿巷》中斩了皇亲国戚,在《栽赃》《鬼推磨》中揭露了土豪劣绅狠残,在《屈杀英才》《久鳏》中揭露科举场上的虚伪,在《乌盆子》对瓦盆进行审讯从而为苦主李浩伸冤。

这里为大家列出目录,有爱好公案小说的同学们不妨一读。

现在流传的包拯断案,多数都是民间故事,不见于正史记载。

现在流传的包拯断案,多数都是民间故事,不见于正史记载。

(电视剧中的包拯)

《宋史》当中真实的包拯断案,是大名鼎鼎的“割牛舌案”。话说有人来找包拯鸣冤,说自己家的牛舌头被人割掉了。包拯告诉他:“没事,你回家把牛杀了,卖了吧!”没过多久,就有人来报官,说某某私自杀牛。于是包拯就问:“你把人家牛舌头割了,这会儿又来控告人家杀牛?”此人只好承认自己是割牛舌的人,非常佩服包拯。

其实这个案子就很简单,包拯的思路是这样的:宋代不允许私自杀牛,牛舌头被割了,牛吃不了东西,只能等死。对于牛主人来说,要么等牛饿瘦饿死,要么把牛杀了。割牛舌的人,肯定是与牛主人有仇,想诬陷牛主人——所以,看到牛主人杀牛,立刻就来报官了。

真实的包拯到底断了哪些奇案,我们确实不知道,不过他只在开封担任知府一年三个月的时间,估计也查不了几个大案子。


包拯最主要的特点,是为官清廉,执法严峻,以及不畏权贵。

(真实的包拯一点也不黑)

为官清廉就不多说了,包拯在当时最出名的地方,就是“铁面无私”。不管是谁,和皇亲国戚有啥关系,你犯错了我就弹劾,绝不手软。大臣们见了包拯都捏着一把冷汗,就连仁宗都十分无奈,怕包拯激动起来连自己都骂。(话说,包拯确实指责过仁宗“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

虽然说包拯断案的记载不多,但是作为一个不畏权贵的好官,老百姓自然要把他当成“正义的化身”。

(电视剧太深入人心)

所以,宋朝之后,民间传说开始把包拯神化,顺便丰满了一个又一个曲折离奇的案子。尤其是到了清朝,《三侠五义》让包拯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很多人也就把那些奇案当成真的了。

所以,狸猫换太子和铡美案是假的,宋朝也不会用铡刀处刑,包拯手里没有尚方宝剑,公孙策和展昭也是虚构的人物……

在民间传说中,包拯长的面如黑炭,额头上长有个月牙,他断案铁面无私,上至皇帝下至平头百姓只要犯了法,包拯都是一视同仁。

在传说中,包拯还有个常人没有的本领就是“日断阳,夜断阴”。据说,他有个“阴阳枕”,白天他在阳世断完案后,夜晚睡觉时头枕“阴阳枕”还能到阴间断案,游走于阴阳两界,所以传说中的包拯从来没有断过冤假错案,像狸猫换太子案、铡美案这些都是能称得上是奇案,所以在民间老百姓把包拯称为“包青天”。传说归传说,历史上的包拯却不是以断案著称!

包拯其人!

历史上的包拯也是个深受老百姓爱戴的好官。包拯出生于北宋年间,从小聪慧好学,也非常的孝顺,在他考上进士后,为了能照顾年迈的父母,包拯果断放弃了当时的官职,直到几年后父母俱都去世了,包拯在守完了孝后,才到京城述职!他曾先后出任过开封府尹、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务。而在正史中关于包拯断案的记载很少,史料能查到的也就只有一件包拯巧断“牛舌案”!

包拯在当任天长县县令的时期,有个老农到县衙报案说自家的耕牛舌头被人割了,包拯沉思片刻对他说干脆你回去把牛杀了吧,反正牛被割了舌头也只有死路一条。要知道在宋朝耕牛属于主要生产工具,宋朝法律明文规定禁止私自屠杀耕牛,否则是要吃官司的。老农起初不敢杀牛,后来包拯说不治他罪,老农才壮着胆子回去把牛杀掉。第二天老农的邻居前来向包拯告状说老农把家里耕牛杀了,而包拯却命手下将这人当场拿下,并称他就是割牛舌的人,在审讯过后,这人只得承认是自己割了牛舌,想陷害老农的事实!

历史上的包拯,断案虽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但是包拯却因为廉洁公正,立朝刚毅而留下了一世英名,并被千古传颂!

喜欢请关注点赞,共同探讨!

想知道的历史,不得不说的真相。大家好!我是史道驿站x,感谢关注与点赞。

对于包拯包青天大家再熟悉不过,知道他是个断案如神,执法如山,不畏权贵的好官。影视和戏剧舞台上,有很多以包拯为原型的作品,如《铡美案》、《狸猫换太子》等等,都展现了包拯断案如神,刚正不阿的形象。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包拯,是不是真的像影视作品和舞台上,展现的那样断案如神呢?这个当然不是!包拯执法严格倒是真的,是不是清官这个也不好说,因为史料很少有这方面的记载,不过我想执法公正的人,一般来说也腐败不起来,包青天之名也不可能空穴来风,关于包拯断案的经历史料记录就更少啦。

包拯真正踏进仕途,是在他父母去世后,守孝期满才开始的,当时他已经38岁啦!包拯1027年中进士,历任县令、三司户部判官、路转运使、三司户部副使、开封知府、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1061年,升任枢密副使。

包拯以敢于直言进谏,弹劾权贵,不趋炎附势而名垂青史。史料里对于他断案的记录很少,因此可以肯定包拯亲自审理的案件并不多,能拿得出手的也就是两个案例:割牛舌头案和假皇子案。

1、割牛舌头案

当年包拯到天长县做县令不久,就有人来告状,说是自己的耕牛被别人割去了舌头,自己遭受了极大的损失。耕牛对于当时的农民来说,简直就是自己的生命,没有了耕牛土地就无法耕种。因此政府也有法令保护耕牛,不准私自屠宰,否则就叛重罪。

听完案情介绍,包拯也是觉得很奇怪,不是偷走耕牛,也不是杀死耕牛,割牛舌头这有何用意呢?包拯沉思了片刻后,叫告状的农民回去把牛杀了,把牛肉拿到集市上去卖。告状的人一听懵了,本想争辩几句。包拯来了一句:照我说的去做就是。然后退堂了。告状人无奈,只好按包拯的意思去办,回家把牛杀了,把牛肉拿到集市上去买。

不出一两天,有人来告状,说有人私宰耕牛,包拯叫手下把他拿下,一问他就全招认啦,原来这个人和原告之间有私仇,为了报复,割了原告的牛舌头。当看到原告在集市上卖牛肉,他又跑来告原告私宰耕牛。没想到包拯正是利用他的报复心理,轻易破了此案,可见包拯有很强的推理能力。

2、假皇子案

宋仁宗时期有个叫冷青的人,到处宣称自己是宋仁宗所生的皇子,生母以前是宫女,在出宫之前被宋仁宗临幸,出宫后才知道怀上了龙种。这样的事情可不是儿戏,开封府尹钱明逸马上派人找到冷青,带到公堂询问,没想到冷青盛气凌人,把钱明逸好一顿数落,搞得他狼狈不堪。对冷青的身份真假难辨,不知如何是好。

如果这样的事在今天那根本就不是个事,做个DNA鉴定,什么都清楚了,可在一千年前的北宋,这确实是很难办的事,钱明逸想不出好招,只好向宋仁宗汇报,宋仁宗一听这个消息,真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假如真是自己儿子就太好啦,因为当时宋仁宗还没有儿子。忧的是自己也记不清有没有临幸过这个宫女,皇帝女人太多,这也难怪。

于是宋仁宗把这个案子交给包拯去办,包拯接手案子后,开始对冷青的底细进行摸底,发现冷青有一个同母的姐姐,同时对他母亲出宫的时间和冷青的年龄对比,发现出入很大,因此断定冷青绝对不可能是宋仁宗所生,真相终于大白,冷青因假冒皇子送了卿卿小命。

从这两个案子来看,包拯是一个推理能力很强的人,如果让他去做专业法官,也应该是个了不起的审判专家。

谢谢网友的:包拯是个宋朝的历史人物,正史上有据可查的,是他当县令的时候,破了一个栽赃的割牛舌陷害案,至于什么狸猫换太子啊,铡美案啊,都是后世的文人编出来而成的,因为正史上都无据可考!之所以能广为流传至今,是老百姓希望有这么一个清官的形象,能为民做主!

包拯一生断过的案子特别多,接下来说几件奇案

包拯一生断过的案子特别多,接下来说几件奇案

牛舌案

历史记载,包拯在天长县任知县时遇,有一个农民养的耕牛被人割掉了舌头。农民告到县衙,包拯对农民说:“你回家把牛杀了,自己留一点儿吃,其余的拿到市场上去卖。”按当时宋朝的法律规定,私杀耕牛是犯法的事情。因为有县老爷的许可,那个农民回到家中就把耕牛杀了。第二天,有人来县衙告状,控告那个杀耕牛的农民。包拯将这个告状的人扣押起来,怒问道:“你为什么把人家牛的舌头割了?”那个人被包拯突如其来的追问弄得惊慌失措,只得如实招供。这是包拯使了个“引蛇出洞”之计。包拯在接到牛舌被割的案件后,马上意识到这一定是有仇家有意陷害这个农民。

狸猫换太子

说中的包公最辉煌的功绩是审出了发生在宫中的一件大案——狸猫换太子案,替宋仁宗皇帝找回了自己的亲生母亲。中用了好几个回目大肆渲染了这件事。那是宋真宗第一个皇后死后的事情。当时,刘妃和李妃都怀了孕。很显然,谁生了儿子,谁就有可能立为正宫。刘妃久怀嫉妒之心,唯恐李妃生了儿子被立为皇后,于是与宫中总管都堂郭槐定计,在接生婆尤氏的配合下,乘李妃分娩时由于血晕而人事不知之机,将一狸猫剥去皮毛,血淋淋,光油油地换走了刚出世的太子。刘妃女寇珠勒死太子,寇珠于心不忍,暗中将太子交付宦官陈林。

陈林将太子装在提盒中送至南清宫抚养。再说真宗看到被剥了皮的狸猫,以为李妃产下了一个妖物,乃将其贬入冷宫。不久,刘妃临产,生了个儿子,被立为太子,刘妃也被册立为皇后。谁知六年后,刘后之夭。当刘后得知李妃生的儿子并未死时,乃将他收来抚养,并让他补了太子之缺。一日,太子在寒宫与生母李妃见了面,母子天性,两人都面带泪痕。刘后得知后,拷问寇珠,寇珠触阶而死。因此,刘后在真宗面前进谗言,真宗下旨将李妃赐死。小太监余忠情愿替李妃殉难,放出李妃。

另一太监秦凤将李妃接出,送往,秦凤也自焚而死。李妃在陈州无法生活,只落得住破窑、靠乞食为生。幸亏包拯在陈州放粮,得知真情,与李妃假认作母子,将李妃带回。此时,真宗早已死去,李妃的儿子已经做了皇帝,史称宋仁宗。包拯又趁进宫向仁宗狄皇后贺寿之机,将李妃带进宫中,李妃才得以与自己的亲生儿子仁宗见面,并道出了真相。后来,包公又设计让郭槐供出真相。已做了太后的刘氏知道阴谋败露,而死。由于包拯在这一案中立了大功,被仁宗任为首相。在当时,这件案子被传的神乎其神。

铡美案

宋朝年间,秦香莲的丈夫陈士美进京赴考,一去三年,杏无音讯。值年大荒,公婆相继饿死,香莲葬了双亲,携领一对儿女远涉千里进京寻找丈夫。在京城的旅馆里,秦香莲惊闻丈夫早已中了状元,当了驸马,便闯入驸马府。

香莲见到陈士美,诉说当初陈士美如何许下诺言: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夫妻恩爱,地久天长。可是陈士美为贪图自己的荣华富贵,狠心抛弃贤妻,甚至把香莲撵了出去。秦香莲悲愤交加,正巧当朝丞相王延龄路过,香莲拦轿喊冤。王丞相闻此冤情,仗义相助。

王丞相见情不足以说服陈士美,便把自己的交给香莲,支持她到告状。香莲母子三人前往开封府途中,露宿一处野庙,陈士美派武官韩琪跟踪追至,举刀便要将香莲母子三口杀之灭口。香莲惊问,素不相识何仇何怨,她泣不成声哭诉自己的不幸遭遇。

韩琪听罢十分同情,让香莲母子快些离开。但韩琪因无法交差,便自刎而死。香莲惊见,悲愤至极,收起沾满鲜血的钢刀,直奔开封府告状。包拯接到状纸,便派武官王朝去传请陈士美,陈士美不请自来,反告王朝杀了韩琪。包拯传秦香莲出庭作证,陈士美拔剑刺向香莲,包拯见人证物证俱在,便将陈士美押牢”

猛然摘下乌纱帽,毅然决定将贪恋荣华富贵、杀妻灭子的陈士美,判以死刑,当场开铡。包拯怒斩陈士美,使正义得以伸张,香莲得到伸冤,陈士美也得到应有的下场。

包公斩包勉

包公自幼父母双亡,全靠兄嫂抚养成人,供养读书,科举中第,步入仕途。兄嫂惟一的独子包冕作为地方官,利用职务便利,贪污用来赈灾的粮钱,后被人举报。

作为监察官的包拯,亲自审理此案,查明事实真相后,下令处死自己的亲侄子包冕。临行刑时,面对嫂子的责骂,包拯表明自己不是“忘恩负义”的小人。

而是因为职责所在,要严格执法,“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为了解脱自己的道德煎熬,包拯跪地直呼“嫂娘”,愿代替侄子为她“养老送终。

包公审石头

宋仁宗在位时期,在城外有个小孩子他的父亲靠卖来维持生计。有一天小孩帮父亲到街上叫卖,这一天生意特别好,刚过中午就全部卖完了。

小孩在回家的路上,感觉有点累,就在一块大石头上坐下休息,不由自主打起吨,等他醒来的时候,小孩子大哭。

包拯正好路过,就让马汉去问明情况,小孩哭着对包拯说,老爷我卖炸糍粑赚来的铜钱,让人偷了去,我回去爸爸肯定揍我,包拯听了之后,决定帮一帮这个孩子。

他想了一会,有了主意,他让王朝、马汉把石头抬到府上说是要审判他,一时间包拯审石头的事情传遍大街小巷,,第二天百姓争先恐后的来观看。

他们要看看包拯这一次会怎样断案,包拯在公堂上正襟危坐,把惊堂木一拍,大声说道,你这石头,小孩在你身上打盹,醒来之后钱就不见了,是不是你偷了。

快快从实招来,不然,赏你三十大板。包拯连问三声,这石头还是默不作声,包拯说,你这是软的不吃吃硬的咯,来人,给我打!手下就一拥而上,啪啪啪的打了三十大板。

包拯说这石头我是审不了了,在座的各位能不能每人给这个孩子一文铜钱,让他和自己的父亲有个交代,包拯在这里谢谢大家了。乡亲们平日里受保证照顾,这时候当然愿意帮忙。

就一人一文的投到门口那个装满水的桶里,但有一位礽铜钱的时候,水面上浮起一层油,包拯大吼一声,快把这个了抓起来,他就是偷钱的人。

这人当然不承认,保证说孩子卖糍粑的前他都数过,没一文钱上都有油印子,现在你的钱也有这个现象,怎么解释,投钱的人终于承认。百姓对包拯的敬意又多了一分都说包拯是一位好官。

包拯是一名不畏强权,坚持正义的好官,在当时名望极高,历史评价也极高,屡断奇案。

断过狸猫换太子,铡美案,盗牛案。

狸猫换太子,

陈世美与秦香莲案

包大人执法如山,不怕丢乌纱,硬是顶着国太、公主的天大压力,杀了那负心欺君的陈世美,演出一幕流传千古的\"铡美案\"。

乌盆记

定远县小沙窝村有一老者,姓张,排行老三,以打柴为生,人称“别古”-与众不同谓之“别”,不合时宜谓之“古”。此人耿直,好行仗义。一日,闲暇无事,偶然想起:“三年前东塔湾赵大欠我一担柴火钱,四百有零,今日无事,何不走走。”于是拄了竹杖,到了赵大的门首,只见房舍焕然一新,不敢敲门, 问了邻舍之人,方知是赵大发了财,如今都称他“赵大官人”了。老头子听了,不由得心中纳闷,暗想道:“赵大这小子,长处掐,短处捏,连柴火钱都赊着,他怎么会突然发财呢?”转到门口,便将竹杖敲打那门,口中叫道:“赵大!赵大!”只听里面答应道:“是谁这么大叫大嚷的?”门打开,只见赵大衣帽鲜明,果然不是先前光景。赵大见是张三,连忙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张大哥啊!请到家里坐”。正说间,只见走出一个妇人来,打扮得怪模怪样的,捏着腔儿问道:“官人,你同谁说话呢?”张三一见,向着赵大道:“好呃!你还干这个营生呢!怪得发财!”赵大道:“你休得胡说,这是你弟妹。”张三无奈,只得随着进来。只见一摞一摞的瓦盆,堆得不少,彼此让座,赵大叫妇人倒茶。张三道:“我不喝茶,你该我的四百多文钱,总要还我的,不用闹这些软局子。”赵大道:“张大哥,你放心,哪能短了你的区区四百多文钱!”张三道:“大兄弟如今发了,还把四百钱瞧在眼里!”说话间,只见赵大拿了四百钱递与张三。张三接过,揣在怀中,站起身来说:“不是我爱小,我上了年纪的人,夜里时常起夜,你把那小盆子给我一个,就算该我的零钱罢,从此两下开交。”赵大道:“你还是如此的倔强!这些盆子俱是拣选出来的,并无沙眼,你挑一个就是了。”张三挑了一个,夹在怀中,转身就走,也不告别,径自去了。

一天夜里,张别古在似梦非梦中听见盆子叫唤道:“我是扬州客人,你如何向我口中小便?”张别古大惊,问道:“这盆子,你若是冤枉,请分明说来,我与你申雪。”乌盆遂答道:“我是扬州人,姓李名浩,本是做缎行生意,只因乘骡回家,行李沉重,那日天晚,在赵大家借宿,不料赵大夫妻好狠,将我杀害,谋了资财,又将我血肉骨胳烧化,和泥做成这盆子,望求老伯替我在包公座下申明此冤,报仇雪恨,就是冤魂在九泉之下,也是感恩不尽的!”张别古醒来,越想越觉得个中必有蹊跷。可怜那李浩,无缘无故被恶人所害不觉动了他的侠义心肠。

次日,遂带这盆子去县府首告。包公问其备细,张三将赵大夫妻情况及夜来乌盆所言诉说一遍,包公遂唤手下将乌盆携进阶下问之,乌盆全不答应,包公怒道:“你这老头儿将此妖惑官府,还不速速退去。张三被责,将乌盆带回家下,悔恨不已。夜来盆子又叫道:“老者休闷,今日见包公,因无衣裳盖掩,这冤枉难诉。愿以衣裳借我,再去见包公,待我一一陈诉,决无异说。”张三不得已,次日以衣裳掩盖乌盆,去见包公,诉说详情。包公又问之,盆子哭诉冤情,发出的叽里咕噜声音,众人皆懵然不知所云,唯包公大骇。遂贴出告示:三日后,包公审乌盆案。包公这时把随从丁千、丁万唤到跟前,附耳吩咐数语。

赵大村上的人,闻得包公老爷要审乌盆,谁不觉得稀奇新鲜?男女老少议论纷纷。赵大夫妻听了吓得心惊肉跳。

三日后,公差押赵大夫妻二人到堂,包公细问杀李浩因由,二人不肯招认。包公唤出丁千、丁万当堂把赵大夫妻夜间对话陈述一遍,二人吓得浑身哆嗦,直喊要喝水。包公令收入监中跟勘。将夫妻二人分开问之。先问其妻,包公道:“你二人将李浩谋杀了,夺取黄金百两,将他烧骨为灰,和泥作盆。黄金是你收藏了,你夫分明认着,你还抵赖什么?”其妻惊恐,遂告包公道:“是有金百两埋在墙中。”公差果于墙中取出黄金。包公问赵大:“你妻子却取得黄金百两在此,分明是你二人谋死,还不招认!”二人面面相觑,只得招认了。包公判二人谋财害命,俱以死罪斩讫;“别古”首告得实,赏银二十两;将乌盆并原劫银两,着令李浩亲族领回葬之。

包公审驴

故事背景

宋朝的时候,有一个穷人叫刘五。他有一头驴,他用它运送干柴和木炭,挣钱养家糊口。这头驴是刘五唯一的财产,因此,刘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由于他的悉心照料,无论谁见到这头驴,都要夸奖一番:“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啊!”

一天,刘五牵着驴驮了木炭到小市镇上,他把驴拴在市镇门口外的树上,自己背了一袋木炭去卖。等卖完木炭回来,他大吃一惊。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的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我的驴这么一会儿就病成这个样子了!刘五惊慌失措,东奔西走,到处寻找,可是,自己的驴还是踪影全无。王五又气又恨,懊恼极了,他想了想,把这头瘦驴牵去告官,可是不知道被告该是谁,最后决定告这头瘦弱的驴。

包公来到公堂,开始审理案件。轮到刘五时,他把瘦驴牵上公堂,道:“包大人在上,这畜牲不知来自何方,竟敢冒名顶替!”驴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吭。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王朝,马汉!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别给它吃,别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地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

衙役们差点儿没笑出声来。站在“法官”旁边的那些人,以及站在下面大堂上的那些人当然不敢笑了。衙役们只好遵命,他们把这头瘦弱难看的驴被告关进了空荡荡的圈栏。与此同时,这个消息向四面八方传开了,人们都十分吃惊,这真是有生以来闻所未闻的奇案。到了第三天,又下令升堂了。这次,到庭听审的不只是几十号人,而是有好几百人了,他们个个都想来看看热闹。

包公升堂,他命令衙役们立即把驴牵来。这驴的嘴已陷下去了,脑袋耷拉着,看上去怪可怜的。包公一拍惊堂木,大声叫道:“喂,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

“是!”衙役们齐声答道,纷纷拿起板子痛打驴子。

十下,二十下,三十下,足足打了四十下,打得驴子又蹦又跳,放声大叫。末了,包公下令道:

“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儿就上哪儿。”

这头瘦驴三天没吃没喝,又挨了四十大板,受够了惊吓。于是飞奔出了公堂,跑得那个快啊,一下子就不见了。

包公随即命令一个差役和刘五一起跟踪前去,看个究竟。

王五便和差役去了,跟他们一起去的还有许许多多的看热闹的人。他们走了整整十五里路,看到那头驴跑进了某田庄的一户人家,人们跟着走了进去。当然,他们在那里找到了王五被偷走的那头好驴,也捉住了狡猾的小偷。

包公审石头的故事

从前有个小孩,爸爸死了,妈妈病了,日子可不好过了。小孩每天一早起来,提着一篮油条,一边跑,一边嚷:“卖油条咯,卖油条咯:又香又脆的油条,两个铜钱买一根。”有一天,他把油条全卖完了,坐在路边一块石头上,把篮子里的铜钱一个一个的数了一遍,正好一百个。他卖油条,把一双手弄得油乎乎的,用手数铜钱,把铜钱也弄得油乎乎的。他瞧着这些油乎乎亮闪闪的铜钱,可高兴了,心想:“今天卖了一百个钱,可以给妈妈买药了。”

小孩跑了一个上午,可累坏了,他把头一歪,靠在石头上,就呼呼地睡着了,睡了好一会儿才醒来。“哎呀,我得赶快给妈妈买药去了。”小孩站起来一看,糟了,篮子里的铜钱一个也没有了。小孩又着急,又伤心,呜呜地哭了起来。这时候,正好包公带了人马打这儿走过。包公是什么人呀?包公是个官,黑脸黑胡子,人家叫他“包老黑”,又叫他“黑包公”,他办事公道,又很聪明。包公看见小孩哭得很伤心,就问他:“小孩,你为什么哭呀?”“我卖油条得的钱不见了,呜——呜。”“谁偷了你的钱?”“不知道。我靠在这块石头上睡着了,醒来一看,钱就不见了。呜——呜。” 包公想了一想说:“我知道了,一定是这块石头偷了你的钱,我来审问这块石头,叫它把钱还给你。”人们听说包公要审问石头,觉得很奇怪,都跑来看热闹。包公对那块石头说:“石头,石头,小孩的铜钱,是不是你偷的?”石头会说话吗?不会。包公又问了:“石头,石头,小孩的铜钱,是不是你偷的?快说,快说!”石头还是一声不响,它不会说话呀。包公发火了:“石头,石头,你不说实话,打烂你的头。”手下的人听包公这么一说,就拿起棍子,劈里啪啦地打起石头来,一边打,一边喊:“快说,快说!” 看热闹的人哄的笑起来了,唧唧喳喳地说:“石头怎么会偷钱?”“石头怎么会说话?”“人家都说包公聪明,原来是个胡涂蛋!”包公听了很生气,就说:“我在审问石头,你们怎么说我的坏话。哼,你们每个人都得罚一个铜钱!”包公叫手下的人借来一只盆子,倒上水,让看热闹的人往盆子里丢一个铜钱。看热闹的人没办法,只好排着队每人往盆子里丢一个铜钱,“扑通,扑通,扑通……”有一个人刚把铜钱丢进盆子里去,就给包公叫手下的人抓住了。 包公指着这个人说:“你是小偷,你偷了小孩卖油条得来的铜钱!”大家都觉得很奇怪,这是怎么回事呀?包公说:“你们瞧,只有他丢下的铜钱,水面上浮起了一层油,他的铜钱一定是趁小孩睡觉的时候偷来的。” 那个小偷没办法,只好把一百个铜钱还给小孩。 大家都说,包公真聪明。

谈起包拯,想必在中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包拯在民间又被称为“包青天” ,是因为包拯在古代是一个大清官,他铁面无私,大义凛然,公正廉明,即使是当时的皇帝,也要给包拯一些薄面。

要说包拯一生断过的最令人称奇的案件当属“牛舌案”。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一日,包拯刚到县衙,就听到外面有人击鼓申冤,包拯立即传此人到了堂上,包拯问道:“你有何冤屈,为何击鼓?”那人答到:“我击鼓是因为我家的牛舌头被别人割了,不知是何人割的,请大人为我申冤。”没想到包拯,接下来不是继续审理案件,而是让那个人回去把牛给杀了,那个人也只好听从。

第二天,又有人在外面击鼓,包拯传上来询问:“你又为何事击鼓。”那人到:“我要举报一个人,那个人把牛给杀了。”

包拯立即拍案,呵斥到:“给我抓起来,你就是割牛舌的人”,经过审问,那人最终承认牛舌就是他割的。有些人肯定很纳闷,为何包拯一口断定牛舌是此人所割呢?原因很简单,之所以牛舌被别人割了,那么两人之间一定有仇,而包拯让那个人回去把牛杀了,那么割牛舌的人也一定会来举报,因为杀牛是犯法的。这么一来,割牛舌的凶手就轻而易举的显露出来了。

这起割牛舌案,是包拯断过的奇案之一,另外还有很多令人称奇的案件。包拯一生,公正廉明,铁面无私,深受民间百姓的爱戴。其断案传奇的故事,也被后人传颂至今。

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京城开封发生一起因房屋归属产生的纠纷案。当时京师有个叫刘保衡的富商开了一家酒场,但却经营不善,欠下官府一百余万文酒曲钱。三司屡次派人督催刘保衡还债,刘保衡自然不敢与官府抗衡,不得不变卖家产以还债。刘保衡的房屋甚是豪华气派,三司使(主管国家财政)张方平在刘保衡拍卖家产时,以较低的价格买下了他的房屋。

这件事后不久,平地再起风云,刘保衡的姑姑到开封府告状,说刘保衡并非刘氏后代,而是一个无赖地痞,无权卖掉刘氏祖宗基业。开封府派人调查后,发现刘保衡姑姑所说的情况属实。如此一来,当初购买刘保衡房屋的三司使张方平就成了风口浪尖的人物,嫌疑极大。包拯当时任御史中丞,立即上书弹劾张方平,指责他身为三司使,却乘人之危,贱买所管辖富民的住宅,寡廉鲜耻,实在骇人听闻,如此小人,朝廷不能委以大任,处之以高位。张方平由此被贬。

集贤院修撰宋祁继任三司使职务,由此再度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右司谏吴及上书弹劾宋祁任,说他任定州(今河北定州)知州时,不但政绩平平,还纵容家人借贷公使库钱数千贯,担任益州(今四川成都)知州时则奢侈过度。包拯上弹劾宋祁任益州知州时游山玩水,宴请宾客,不理政事,并指出宋祁的亲兄弟宋庠此时正担任执政大臣(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职务,因而宋祁不能出任三司使职务。

为了避嫌,参知政事宋庠不得不主动上书宋仁宗,说明自己处于执政之位,而弟弟宋祁又被提拔为国家财政大臣,权力太重,于政事大大不便。于是,在一系列舆论的压力下,宋祁去职,由包拯接任三司使。

包拯的任命刚刚下达,翰林学士欧阳修立即上书弹劾包拯:认为官僚士大夫理应重义轻利,珍惜名节,轻视官位高低,但包拯却恰恰相反,他大肆攻击三司使张方平,迫使张方平下台;宋祁刚刚接任,又不遗余力地抨击宋祁的过失,宋祁被罢免后,包拯顺利地担任三司使职务,这不能不使人怀疑包拯是个奸诈小人;更何况包拯才疏学浅,虽有刚直不阿的美名,但于事无补,恐怕难当三司使之任;而且包拯不孝顺父母,品德欠佳,这些事实是有目共睹的。

不过,此时宋仁宗正为三司使一职焦头烂额,因而并未采纳欧阳修的意见。但欧阳修的弹劾并非没有任何效果,过了一段时间,包拯才走马上任。

包拯任三司使后不久,河北都转运使李参下令裁减禁军年老年弱者一万余人。被裁员的士兵怨气满腹,大发牢骚。骁骑士兵张玉也在被裁之列,他怀疑是三司使包拯为了节省国家财政开支,所以才暗中支持李参裁减士兵。愤恨之下,张玉直接闯入三司衙门,当众破口大骂包拯,由此引发了另一起风波。

包拯开始认为张玉有精神病,先委托医生检查,得知此人正常后,便将其擒送殿前司。皇城司查明事实真相后上报朝廷,宋仁宗下令开封府审理此案。台谏官们纷纷上书指责张玉目中无人,竟敢当众欺凌大臣,不得不杀。于是,司法官员按照士兵违反阶级法,判处张玉死刑,张玉被杖杀。

断鸡蛋

传说包拯三十岁当了开封府尹。那时,他已经是个有智有谋的清官,隔着窗棂吹喇叭──响声在外啦!推荐他来京主事的,是当朝大师王延龄。此人是三朝元老,白胡子齐腰深,还日夜思念着国事。包拯虽是他推荐的,但是他对包拯的人品、才智究竟怎样,还了解的不那么清楚,总想我个机会试试包拯的才能。

这天一早,老太师刚刚起身,漱洗完毕,要仆人端上早点,三个五香蛋。他一个鸡蛋刚吃完,忽听家人禀报:“新府尹包拯来拜。”

王延龄一听,惊喜异常,一面吩咐:“快请。”一面脑子转开了:“我何不借此机会当面试试他呢。”

怎样试呢?王延龄拿着筷子,正要夹第二只蛋时,主意来了。他赶忙放下筷子,端起蛋碗放到桌上,对丫环说;“秋菊,你替我办件事好吗?”

秋菊说:“老太师尽管吩咐。”

王延龄指着桌上的五香蛋说:“秋菊,你把这两只五香蛋吃了,任何人追问,不管怎样哄骗、威胁、烤打,你都不要说是你吃的。凡事有我做主,事后再赏你。”

秋菊听了一愣,可是老太师的吩咐又不敢拒绝,只得照吃了。

王延龄看她吃了,就走出内室,到了中堂,见到包拯后寒暄了几句,便说;“舍下刚发生一桩不体面的事,想请包大人协助办理一下。”

包拯说:“太师不必客气,有事只管吩咐,下官一定照办。”

“那好。”

王延龄说罢,便起身领着包拯走到内室指着空碗说:“每天早上,我用三只五香蛋当早点。今日,刚吃了一只,因闹肚子,上厕所一趟,回来时那剩下的两只蛋竟不见了。此事虽小,不过太师府里怎能容有这样手脚不干净的人?”

包拯点点头,问道:“时间多长?”

“不长。头尾半顿饭的时间。”

“这段时间内,家里有没有外人来了又走的?”

“没有。”

“老太师问了家里众人吗?”

“问了,他们都说未见。你说怪不?”

包拯思索片刻说:“太师,只要信得过,我立即判明此案。”

王延龄双手一拱,说:“那就仰仗也大人了。”

“太师:恕我放肆啦!”

“不必客气。”

包拯挽起施子,走出内室,来到中堂,吩咐说:“现在太师府里大小众人,全部集中,一厢站立。”

常言说得好:“宰相家人四品官。”这些家人虽然站立一旁,并不把新府尹放在眼里。

包拯一见火了,桌子一拍,喝道:“王子犯法,与民同罪。今日,我来办案,诸位休得怠慢,免得皮肉吃苦。谁偷吃了太师的五香蛋,快说。”

众人一惊,顿时,老实了。可是包拯连问三次,这些家人竟象木头桩子一样,闷声不响。秋菊站在那里,也象无事的一样。王延龄在一旁睁大眼睛,装着急于要把此事弄明白的样子,眼看众人一言不发,他想:“包拯啊包拯,这事够你喝一壶了,下一步你难道和一般官员一样动刑吗?即使棍棒下面找出犯人来,也不算高明。”想到这,故意说:“包大人,常言说,肉怕渣,人怕打,既然他们不说,你用刑吧!”

牛舌被割案

有一个无赖,将一个农民告到县衙,包拯对那农民说:“你回家把牛杀了,自己留一点吃,其余拿到市场上去卖。”按当时宋朝的法律规定,民间私杀耕牛是要犯法的,但有县老爷的许可,那位农民回到家中就真的把耕牛杀了。第二天,就有人向包拯控告那位杀牛的农民,反而将这告状的人扣押起来,怒问道:“你为什么把人家牛的舌头割了?”那人被这突如其来的追问弄得惊慌失措,只得如实招供。这个无赖再也没有想到,这是包拯使了个“引蛇出洞”之计。包拯在接到牛舌被割的报案后,马上意识到这一定是有仇家有意陷害这个农民。

如果让那个农民把牛杀了,就触犯了法律,那仇家一定会进一步告发。所以包拯叫那农民回家把牛杀了,借以引诱割牛舌者前来告状。此计果然很灵。这件事反映了包拯的机智。

包公断案

一日,包公出巡江南小镇,见一牧童正坐于一小道旁啼哭,便唤展昭上前问询。

牧童正哭得起劲,忽觉有人拉他衣袖,擦擦泪眼,朝上一瞧,见是包大人一行,立刻上前跪下,直喊冤:“冤枉啊,包大人! ”

“当今天下太平,何来冤枉?”

“大人啊,我家那头小牛说我欺负她!”

“这可奇了?你慢慢道来。”

“大人,您可知道,我每天为她梳毛、喂水,找最好的草给她吃,还吹最好的乐曲给她听,可她竟不识好歹,说我欺负她!好心却不得好报,这不是冤枉我吗?包大人可要为小民作主啊! ”

“真有此事?展昭,传小牛!”

……

“小牛,你家牧童说你冤枉他,可有此事?”

“大人,您是明白人。俗话说,人善被人欺,牛善被人骑。我这主人天天骑着我到处闲逛,我累的够呛,他倒有心情吹什么短笛,声音也真够难听的,还说什么‘牧童横笛频频吹’,吹得我心烦意乱。您说,是他冤枉,还是我冤枉?请包大人明鉴!”

“恩,恩,恩……”包公捻着胡须,沉思着。

此时,展昭上前,附在包公的耳畔,轻声道:“大人,清官难断家务事,我们还是尽快脱身吧!”

“咳,咳……”包公故意干咳了几声,道:“牧童,小牛,你们听判,牧童,罚你下辈子做小牛;小牛呢,罚你下辈子做牧童。角色互换,试试看!展昭,起轿!”

“啊!……”

“啊!……”




-

下面是更多关于包拯一生中断过哪些奇案?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