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年搬家上百次,头发无奈剃光,衣服只能穿塑料材质,终日流连诊所,这是张爱玲晚年中的一段悲伤史。

1995年9月8日,当房东打开张爱玲的房门时,她已经在一张行军床上沉睡近一周了。她大概知道自己大限将至,却仍不愿麻烦任何人,而是将重要证件放入一个袋子,摆在靠近房门最显眼处。

她在美国唯一频繁联系的好友林式同,是唯一接到她房东电话的亲友,所以也是唯一见到她遗容的亲友,林式同回忆,张爱玲遗容安详,头发极短,人瘦的出奇,房东发现时她的日光灯还亮着。

直到去世,张爱玲仍旧活在蚤患的阴影里。



林式同是张爱玲在美国最信任的朋友,张爱玲多次搬家,都得其助。据林式同回忆,自1984年8月到1988年3月之间,张爱玲一直在洛杉矶的各个汽车旅馆搬来搬去,平均一星期就搬一次家,长久下来,她的行李已经做到极致简化,是现在所谓的拎包入住。

林式同的话并非夸张,因为在张爱玲给友人夏志清的信件中,确实亲笔提及自己的窘境:

“我这几年是上午忙着搬家,下午忙着看病,晚上回来常常误了公车。”

如此频繁的的搬家,究竟是为什么?

原来在1984年,一次搬家后,张爱玲为了省钱,买了一个二手冰箱,谁知冰箱底下隔热层的海绵里繁殖出跳蚤来,自此将张爱玲逼得走投无路。



她开始频繁搬家,但仍旧觉得蚤子如影随形,怎么也甩不掉。行李越来越简单,为了一发现跳蚤就马上搬离。蚤子却似乎无时不在。她的皮肤也出现了瘙痒,她将头发剪得越来越短,但仍旧担心蚤子藏在头发难以发现,后来索性剃光;

她觉得蚤子随时都在啃噬自己的肌肤,以至后来她连衣服都穿塑胶材质的。

为了和蚤子斗争,她光买杀虫剂,每月就得花去两百美元……

遥想当年十七岁时,她曾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蚤子”

这种悲凉到不像青春女儿说出的话,谁知后来竟一语成谶。

她的朋友林式同猜测,张爱玲所谓的蚤子啃噬的肌肤,应该是一种皮肤病。事实上在张爱玲给好友司马新的信件中,确实曾提及自己的皮肤病被治愈的过程。

1986年5月,司马新为张爱玲介绍了一位大夫,张爱玲后来致信司马新,称赞该大夫医术高超,认出这是一种皮肤特殊敏感症。可惜后来病情还是没能得到控制,张爱玲只得继续搬家。



其实,与其说这是“蚤患”,抑或皮肤病,更多时候,那些蚤子更像是张爱玲内心的恐惧。

她严重恐惧社交,才十几岁的年纪,就曾表达自己对孤独强烈的渴望:

“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愉”

她一生中接触较多的亲友屈指可数,挚友炎樱,同居的姑姑,以及两任丈夫。至于她的父母和弟弟,则疏离得不像话。

童年时母亲离家出走,十六岁与父亲决裂,虽然后来母亲一度资助她读书,但母女沟通严重存在问题,黄逸梵经常强调自己为女儿做的牺牲,在张爱玲听来竟是讨债,所以“还母亲的债”成了她的心病,在与胡某来往亲密期间,她亦常谈及此事,后来胡某果真给她提来一箱子钱。所以,后来两人离婚,张爱玲送胡某三十万分手费,是有缘故的。

她虽与姑姑同住,两人却计算得清楚。弟弟张子静主动示好,张爱玲却总嫌他软弱无能。晚年姐弟俩通信仍旧淡漠得不行。

与亲人如此,何况旁人?



远赴美国后,张爱玲最先与赖雅度过十二年的时光,赖雅去世时,她不过四十出头,但却对婚姻不再感兴趣。此后彻底关闭自己的交际圈子,终日与病痛斗争。

她不仅患上了皮肤特殊敏感症,还头痛、双脚肿痛、牙疼,可谓疾病缠身。

如此窘境,让她愈发断绝与朋友的往来,包括许多人的信件,她常常不会回复。她早年璀璨文坛,解放后因被某文化界大佬赏识,几番相助,甚至为了让她的履历变得好看些出谋划策。可她却选择避走香港,再远赴举目无亲的美国,至于海峡对面连看也没看。如此决绝无非是因为寻求一个“极简”,1968年,在与友人通信中她曾坦露:

“我到台湾去的可能性不大,台湾有许多好处都是我不需要的,如风景、服务、人情美之类。我需要的如独门独户,购物方便,没有佣人,在这里生活极简的人都可以拥有,港台都困难……从学校至今,一直住惯了这种生活,再紧缩点也还行,寂寞是心境关系,在台湾找我的人多些,也只有多得罪人……”

她有强烈的社交恐惧,也自知不善人情世故,为了不弄巧成拙,满地鸡毛,她将自己像刺猬一般包裹了起来,而越是如此越激起人们的偷窥欲。



据说有位女记者也是她的狂热粉丝,为了偷窥她的生活状况,等了一个多月终于等到她的隔壁房间空出,悄悄搬了进去。此后一段时间就是观察,偷窥和跟踪。更变态者连张爱玲的生活垃圾都翻出,靠丰富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写出了一篇报道。

此事被朋友提醒后,张爱玲当天就搬走了,但那种恐惧和厌恶只怕是挥之不去的。外界的种种侵扰,就是张爱玲心中的蚤患。与其说为了躲避蚤子,不如说是为了避世。

这种阴影直到她去世前仍在折磨着她,她开着的日光灯是为了驱赶蚤子,头发仍旧是短的,身体极度的瘦是因为病痛缠身,加上饮食不规律。据林式同回忆,当时进入张爱玲房间,满地都是卫生纸巾,却不见一条毛巾,猜测应该是她连拧毛巾的力气都没有了。

她去世那时节,临近八月十五,当年最擅长写月亮的她,在临近月圆之日,用最平静的方式告别了世界,也是巧合得紧。

最佳贡献者
2

1992年2月14日,张爱玲在美国洛杉矶立了一份遗嘱,内容十分简单,只有三项:“第一,我去世后,我将我拥有的所有一切都留给宋淇夫妇。第二,遗体立即焚化——不要举行殡仪馆仪式——骨灰撒在荒芜的地方——如在陆上就在广阔范围内分撒。第三,我委任林式同先生为这份遗嘱的执行人。”林式同是一位土木工程师,当时生活在洛杉矶,受朋友文学评论家庄信正之托照顾张爱玲,他并非文学圈中人,对张爱玲几乎不知,这种隔膜反而让他成为了张爱玲去世前接触最多的一个人。张爱玲离群索居,晚年与外界几乎没有接触,几度搬家,也都是通过林式同的援手,让他做遗嘱执行人似乎理所应当。

1995年9月,张爱玲去世时,身边并无他人,林式同按照之前的遗嘱替她张罗后事,随后把她所有遗物包括手稿,清理打包,邮寄给了在香港的宋淇夫妇。他与张爱玲的缘分后来撰写《有缘得识张爱玲》一文,对张爱玲去世前的状况有着平实清晰的描述,是一个很好的见证。

张爱玲逝世后,很多人都觉得她在美国的晚年生活惨不忍睹,晚景凄凉,无人陪伴,家徒四壁。但宋以朗在《宋家客厅》中做了解释,张爱玲去世前在美国的银行账户中大概有28000美元,大概是20万港币,除去这些美国的账户。宋淇夫妇在香港一直帮她打理投资,大概有30多万港币,这笔钱当年并不是个小数目。所以说张爱玲晚景凄凉的人,大概是以己度人。张爱玲之所以选择那样一种方式,跟跟她孤僻,不擅长社交的性格有很大关系。一个人生活并不代表就没有快乐。 张爱玲的离群索居,是她出自内心的自然要求,在她的心目中,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以及带来的繁文缛节,就是麻烦,而她为解脱麻烦所持的态度,就出自她的不予不欠的自主人生观。张爱玲自己说过,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她很能自得其乐,而且这些喜悦,又都是随时皆在,顺手拈来的。在纯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上,如果没有她所不喜欢的,在很自然的情绪下,她倒是非常乐意交谈的。


前不久读到一篇传记作家詹姆斯K·莱昂写的拜访张爱玲的文章更加佐证了这个想法。那是1971年,当时他对这位中国才女并不熟悉,拜访也是因为求证张爱玲的美国丈夫赖雅的一些生活片段。没想到张爱玲几次跟他提供赖雅的信息和书籍,他们几次亲切的交谈有效地打破她孤僻难缠的恶名,她给他留下了“一种与人为善、有高度社交经验的人方有的慷慨”的印象。在文章最后,莱昂总结的一句话让我印象难忘,他说张爱玲之所以离群索居,从人际关系中退出,是因为“她的挫败正在于无法找到能谈话的对象”。

张爱玲没病,也许是我们总是以己度人,才是病了。

3

1995年,张爱玲在美国生了怪病,死时身上没有一丝一缕,身下只有一床薄毯子,真正的原因让人感慨不已。

张爱玲的才情,就算是在民国高手如云的文 人里,估计也会排到前十,而她本身又是出身名门,爷爷晚清名臣张佩纶,太姥爷更是厉害,是李鸿章李中堂,本身性格古怪,又美貌,而她身世又由盛转衰,极具戏剧性,从这几个方面来看,拿现在的话来说,张爱玲都是顶级流量。

要想知道张爱玲晚年得了什么病,首先要了解她的详细身世,只有这样,才能最终理解她为何会生出那么样的怪病来。

刚才也提到了,张爱玲的祖上大有来头,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大家闺秀,以她的身世而言,再加上她的才情,这一辈子应该大吉大利,顺风顺水才是,但是,事实上正好相反。

张的母亲是当时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女儿黄逸梵,是一个留学西方的自由女性,而她的父亲则是一个公子哥,纨绔子弟。

母亲绝非逆来顺受,作小伏低之辈,所以结局可想而知。

在张爱玲10年时,二人离婚。

拿现在的话讲,张判给了父亲,但是这个父亲非常的称职,在4年后续娶了孙用蕃。

孙用蕃具备一切后母的歹毒品性,而张爱玲又是一个极倔强的少女。

所以,张爱玲和后母之间的冲突,也就可想而知了。

而父亲呢,当然是偏向后母,甚至把张爱玲关起来半年。

张爱玲在佣人的帮助下逃了出来,一路南下,找到了上海的母亲家。

本以为会过上幸福生活,但此时的母亲却视张爱玲为累赘,给她两条路,要么嫁人,要么自己赚学费。

诸位看到这里,想必肯定也会同情张爱玲的,天才横溢的张爱玲,如此小的年纪就体会到了寄人篱下的痛苦,没有从生身父母身上得到一点爱。

所以,纵观张爱玲的一生,可以说,她 是寻找爱的一生。

不过,她会遇到爱她的那个人吗?

命运后来和张爱玲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张爱玲遇到胡兰成,这是张爱玲第一个倾心托付的男人。

但可惜,胡兰成也是一个人渣,只把张爱玲当玩物,后来,张爱玲痛苦之下,流落到了美国。

在这里,张爱玲相信自己遇到了一生的真爱,尽管对方是个三流的作家,在才情上无法匹配她,但只要他对她好,一切都不是事。

这个幸福的男人叫赖雅。

二人成婚,张爱玲本以为会过上自己想要过的生活,但不幸的是,两个月后,赖雅中风瘫痪,丧失了自理能力。

张爱玲没有抱怨,拼命地赚钱养家,一直伺候着赖雅,直到十年后,这个男人终于走了。

一生被人嫌弃的张爱玲,对于赖雅做到了不离不弃。

后来,张爱玲过起了深居简出的生活,但诸多记者很想采访这位传奇女子,但张爱玲对此没有兴趣,或者说,张爱玲当时已经厌世,所以在最后的三年半里,张爱玲搬家次数,据她的友人回忆,居然有180次之多。

后来,张爱玲干脆住在汽车旅馆里。

但在这个过程中,据她说,自己染上了一种特别的跳蚤,并且引起了严重的皮肤病,只要穿上衣服就如同针扎一样的难过。

为了躲避跳蚤,她甚至把一头长发都剪成了短发,再把短发剪成了秃子,但这依然不能阻止跳蚤对于她的侵扰。

后来,她几次拖着红肿的身体去看病,但医生认为这并不是皮肤病,而是来源于她的心理,并且建议她看一下精神科的医生。

当然,直到最后,也没有搞明白,真有跳蚤,还是心理上的幻想,正如她成名作里写道 的 那样,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

张爱玲晚年的跳蚤皮肤病,和这一句难道没有某种关联吗?

后来,在一个冰冷的日子里,张爱玲无声地离开了这个悲苦的人世,一丝不挂,而旁边开着的日光灯,据说是用来治疗皮肤病的。

后来,张爱玲的骨灰撒进了太平洋,也并没有落叶归根,也许根对于她来说,是个伤心之地吧。

这一世,赤条条的来,赤条条的走,其实,我们也不必替张爱玲惋惜,焉知她到了生命的最后日子,不是大彻大悟了呢!

4

有人认为张爱玲“嫁了两个坏丈夫”,这严重影响了她的创作,特别是她晚年嫁给赖雅后,创作受到了更大的影响。但张爱玲未必以为赖雅“坏",因为一直到1994年她最后一次写信时,用的仍是夫姓“赖雅",赖雅的签名书她也一直带在身边。正如她自己所说: “这婚姻说不上明智,但充满热情。“

1955年, 36岁的张爱玲在美国驻港新闻处主任的帮助下移民美国。当时,美国有一种“文艺营”,为有才华的艺术家免费提供食宿。次年3 月,正在麦克道威尔文艺营创作英文小说的张爱玲遇到了美国作家赖雅。

赖雅17岁就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文学,后来在哈佛大学读硕士,毕业后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中年时他投身左翼作家阵营, 名噪一时,还曾在好莱坞风光过, 是颇受欢迎的剧作家。但他的晚景急转直下, 多数作品得不到出版,他因此经济拮据,只得入住文艺营。

张爱玲知道他身无分文,年纪又比自己大得多, 可还是爱上了他。在她眼里, 赖雅懂她, 这就够了。1956年7月5 日,张爱玲告诉赖雅自己怀孕了。赖雅向张爱玲求婚,但因为太穷,他坚持不要这个孩子。于是, 张爱玲到纽约堕胎。

1956年8月18 日, 65 岁的赖雅和36岁的张爱玲在纽约结婚。这场婚姻带给张爱玲的是生活的重负,这是她最不擅长处理的事情。婚后两个月, 赖雅就中风了。12 月19 日,赖雅脸部突然麻痹,几乎无法说话。张爱玲知道,从此两人要靠她才能活着,而当时她只有微薄的、很不稳定的稿费。但她珍惜清贫生活中的真情,在她38岁生日那天,两人做了点青豆、肉和米饭,饭后一起去看了场喜剧电影,步行回家后又把剩饭吃了。张爱玲告诉赖雅,这是她一生中过得最快乐的一个生日。

1960年7月张爰玲加入美国国籍,她向赖雅提出要去台湾和香港搜集资料,完成英文小说《少帅》1961年,张爱玲刚到台北不久,赖雅又中风了。爱玲随后的五个月必须闷在香港一间极小的公寓里写剧本,写到眼睛溃疡出血, 终没有达到委托方的要求,拿不到预期的报酬。

那时,赖雅住在华盛顿,每月只有52美元的社会福利金连房租都不够。张爱玲飞回美国时,赖雅记错了日子,提前一天去机场接她,第二天又去了一次。之后几年,他的情况越来越糟,1963年,他摔了一跤,卧床不起,大小便失禁, 家中“气氛阴郁”。1965年,他再次摔倒,股骨断裂,之后又中风, 瘫痪在床。张爱玲为了照顾赖雅,在他房间里放了张行军床。那段日子里, 张爱玲唯一愉快的记忆,就是赖雅在精神尚好时给她讲好莱坞的笑话—这是张爱玲最喜欢听的八卦。

1967年4 月,张爱玲受聘于马萨诸塞州康桥的赖德克利夫大学,于是她带着赖雅来到康桥。不久,7 6 岁的赖雅悄然去世,没有举行葬礼,骨灰由他的女儿安葬。一年后, 张爱玲在接受采访时说: “ 人生是在追求一种满足, 虽然往往是乐不抵苦的。”

对于赖雅, 张爱玲是命运赐给他的珍宝;而对于张爱玲,赖雅是他的生命中一段苦涩的旅程,但也给了她一个短暂甜蜜的归处。

5

爱玲晚年,老觉得自己的住处有跳蚤虱子什么的这种敏感到了别人无法想象的地步。比如说她看见信箱里有一只虫子,就立即要搬家。她自己也知道“三搬当一烧”,很多东西不得不丢弃,但是,没办法,她宁可拖着羸弱之躯四处奔波流离,也不能够与跳蚤共存。

即使不搬家,她也是没没了地跟跳蚤虱子们斗争,她不停地剪头发,怕头发稍长日光灯照不进去,看不到虱子,后来干脆把头发剃掉,遗物里就有好几顶假发。这些虱子甚至一路追击她,她写台湾印象时,也特别提到了跳蚤,引得当地文人小小地不满。有医生认为,张爱玲晚年所患的皮肤病是“妄想性虫爬”,这是一种精神病。

这种判断不无道理,与其说张爱玲抵抗的是现实中的虱子,不如说她抵抗的是假想的虱子。张爱玲十几岁时就写出名句:“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这种虱子指的是“和人交接”时产生的那种“咬啮性的小烦恼”,她尤其善于描写这种小烦恼,人与人之间难以道出的各种龃龉。

作为一个敏感的人,她常为这种龃龉所苦,有时它来自于朋友,比如说她的朋友苏青和炎樱,有时来自亲人,比如她的母亲和弟弟它还来自于她的爱人,比如胡兰成、桑弧和赖雅。

赖雅带来的苦恼对她打击应该尤其大,赖雅是个好人,他们非常相爱,即便如此,赖雅仍然给她带来无数的麻烦,不管是健康的时候,还是他中风之后,虽然张爱玲咬牙坚持到最后,她的精神上,应该是已经默默地崩溃了。

张爱玲曾经写过一句话,在这世上,没有哪一种爱不是千疮百孔的,这话没错,但千疮百孔的爱也是爱,谁规定爱就是洁净完美的呢?张爱玲对于现实的不能接受,是她晚年各种心疾的缘由,她躲避的,是她意念里的虱子。

6

张爱玲敏感细腻,却得到的关爱很少。她在亲人、挚友、爱人处得到的爱都不多,第二任丈夫赖雅去世后,她干脆过上了离群索居的生活。


晚年戴着假发的张爱玲

张爱玲身上有很多矛盾点,一边喜欢热闹,一边有社交恐惧症,一边渴望亲情友情爱情,一边在受到重重伤害后只能放手。她第一篇获奖的文章《天才梦》中有一句名言“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这句话却一语成谶,她的晚年,总是担心有虱子,剃光了头发,频频搬家,被医生诊断为“恐虱症”。 “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但是长期的独居,却可能神经衰弱,加重敏感的情绪,这都给她的“恐虱症”加重砝码,她生命中的最后时光里,基本上每周都搬一次家,希望摆脱假想中的“虱子”。

她一直很孤独,小时候和母亲之间很少有亲昵的时候,母亲回国后和她过马路,偶尔牵她的手,两个人却都感到异样。和继母发生冲突后回到母亲身边,母亲不断诉说着为她牺牲的种种,让她在痛苦和紧张中度过少女时代。她好不容易得到的奖学金,被母亲在牌桌上一次输掉,她觉得在“现实世界自己是个废物”,她做什么都是错的,永远达不到母亲的要求。

一直到晚年,她看到美国棒球运动员吉美·皮尔索的传记电影,还几乎嚎啕。“从小他父亲培养他打棒球,压力太大,无论怎样卖力也讨不了父亲的欢心。成功后终于发了神经病……” 张爱玲的爱情也很坎坷,胡兰成频频出轨,还发明出了一种“爱情牙齿论”,既然是好的牙齿,为什么要拔掉?为什么不能和平共处?终于把她逼入绝境,她一分一分攒稿费,要把欠母亲的,欠胡兰成的,都还给他们。

后来,她总算都还清了,却并没有更快乐一些,她和母亲更疏离了,母亲去世前,她也没有再见母亲最后一面,只是把自己的文章给母亲寄去,让她有一些世俗的骄傲。

她的第二任男友桑弧,给了她一些正常的感情生活,但是好景不长,她由于之前的自卑敏感,总是在焦虑。自己没有在眼角擦粉,桑弧提醒她,她感到是对她的外貌不满意。



她有一次以为自己怀孕,后来检查发现没有,桑弧没有多说什么,她想“当然幸免也不能说出来”。两个人相顾无言的时候,她焦虑“没有对白,你只好什么也不说”。

最后,桑弧在两个人没有正式分手的时候另娶他人,她自然选择退出,一句话都没有说。 人事更迭,转眼,张爱玲的故事已经过去了大半个世纪,希望在那个世界,她的敏感焦虑都放下了。

7

1995年9月8日,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的前一天,当洛杉矾警署的警察打开罗契斯特街公寓一间房间的大门时,只见一位体态瘦小,身着赫红色旗袍的华裔老太太,十分安详地躺在屋中一张相当精美的毯子上,旁边是一叠稿纸和一支笔,老人已经去世——这位逝者就是风靡华文世界的海上才女张爱玲。

1950年代,张爱玲闺蜜邝文美带她到香港兰心照相馆拍摄的照片

在警察到来之前,张爱玲的朋友兼遗嘱执行人林式同接到张爱玲房东女儿的电话:“你是我知道的惟一认识张爱玲的人,所以我打电话给你,我想她已经去世了。”林大吃一惊:“这不可能,不久前我才和她通过电话。”房东女儿说:“我们几天没见过她,也没听见过她房间有任何声响,估计她已经不行了。刚才我已通知了警察,他们马上到。”林式同说:“我马上过去。” 林式同来到张爱玲租住的公寓,只见警察和房东正忙碌,据法医检验,张爱玲大约死于六七天前,也就是9月1日或2日,死因是心血管疾病。林式同只知道张爱玲一直患有牙病、眼疾和皮肤病,平常也容易感冒,没想到她还有心血管疾病。张爱玲生前从不请他人进她的家,对林式同也不例外,林式同第一次走进了张爱玲的私人空间。 这是一个安详的世界,保暖的日光灯还亮着,电视机却是关着的。张爱玲躺在房间里惟一的一张靠墙的行军床上,头发修剪得很短,手脚自然平放着,神态安详,头朝着门,脸向外,眼和嘴都闭着。她身穿平生最爱的旗袍,身下垫着的是一张灰蓝色的毯子,身上没有盖任何东西,身体出奇地瘦。从室内的情况看,张爱玲临终前头脑非常清醒,甚至还有条不紊地整理好了各种证件和信件,装进一只手提包放在门边易被发现的显眼处。

1961年10月,张爱玲(中)在台湾与友人合影

张爱玲的家极为简单,简直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白色的墙壁空空的,没有悬挂任何饰品,靠窗是一沓纸盒,这就是张爱玲的写字台,许多风靡华语文学圈的作品作品就是在这些纸盒上诞生的。床前的地上放着电视机,地板上摆着许多纸袋,里面放着衣服和杂物,房间里没有箱子,她嫌搬家时麻烦。逼仄的浴室里有些凌乱,没有毛巾,只有纸巾,拖鞋也是一次性拖鞋。厨房里也大都是一次性的纸碗和塑料刀叉,随用随扔。除了这所公寓外,张爱玲还另外租了一处小仓库,里面收藏着她的英文著作、打字手稿等,都用手提袋装着,在这些遗物中,有小说《少帅》《上海闲游人》《小团圆》《描金凤》的手稿。 据林式同介绍,张爱玲晚年隐没在洛杉矶的公寓中,对于性情孤僻的张爱玲来说,公寓是最理想的避世之所。据说从1984年8月到1988年3月这三年多的时间里,她平均每个星期都搬家一次,算下来搬家次数达180多次,这种说法在她给文学史学家夏志清的一封亲笔信里得到证实:“天天上午忙搬家,下午主要去看医生。有时候回来已经过午夜了,最后一段公车停驶,要叫汽车。”不停地变换住所,不接电话,不开信箱,不见客人,吃着快餐食品,不论白天黑夜都开着电视和电灯,怕黑怕寂寞却又拒绝尘世间的一切打扰、热闹和烟火,这就是晚年张爱玲不停搬家的主要原因。

张爱玲的第一部小说集《传奇》

张爱玲文学遗产继承人、翻译家宋以朗

张爱玲寂寞地走了,文化学者余秋雨在《张爱玲之死》中所说:“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但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是她告诉历史,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正是在这一角中,一个远年的上海风韵永存。我并不了解她,但敢于断定,这些天她的灵魂飘浮太空的时候,第一站必定是上海。上海人应该抬起头来,迎送她。”

8

张爱玲是海派代表作家之一,1920年,她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里,她家每一个成员基本都是高官之后,最高级别的是她奶奶李菊耦,那可是李鸿章家的大小姐。

世家名门的出身给张爱玲带来了良好的教育和眼界。

但是张爱玲的童年并不快乐,她没有爱,她的父亲母亲身上都带着贵族子弟的骄傲,互不相让,经常争吵。

她的母亲在她四岁时候就离开了,她的父亲在她十四岁时候再娶。



后妈经常辱骂殴打她,而她的父亲则完全站在她后妈这边。那时候的张爱玲很痛苦,她经常会想到死亡。

后来,张爱玲逃跑找她亲妈去了,但是她和亲妈的日子也不和谐,她们必须精打细算才有钱维持生计,这让过惯了富家女生活的母亲脾气与日俱增。

和胡兰成结婚以后的情况也很虐心,胡兰成风流成性,他就不是一个一生只爱一个人,能与子携手到白头的人。

和胡兰成分手以后,张爱玲还和当时上海一个著名的编剧、导演桑弧恋爱过,可是对方更专注于经营好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两个人的世界。彼此都非常有个性的两个人是没办法在一起的。


后来张爱玲从香港去了美国,也一样不顺风顺水,美国人并不买她的账。因为东西方文化、历史、欣赏角度都不相同,她的书稿被出版社拒绝,而且言辞苛刻,大概意思是:你书中每个人物都让人生厌,无法认同。


1956年张爱玲嫁给了大她二十多岁,境况也很差的美国三流作家赖恩。1967年赖恩去世,在他们婚姻持续的这11年里,张爱玲有一半时间是在伺候他的病,另外一半时间是在打工挣钱支付他的医疗费用。


张爱玲的一生坎坷跌宕,她聪明早慧,性格却孤僻冷淡,这都是命运多舛造成的。


说到晚年的疾病,张爱玲有很多,牙病、皮肤病、头痛、经常感冒、脚肿等等,它们一直侵蚀着张爱玲的生命。

持续时间最长的,应该是她的皮肤病了。从1984年至1988年这4年里,张爱玲一共搬了180多次的家,密集到每个星期搬家一次。

很难想象,如此频繁的搬家是为了躲避跳蚤,据说跳蚤使她的皮肤过敏。

其实,从这些数字上不难看出来,张爱玲的这种行为并不正常。180处公寓,怎么可能每一处都有跳蚤?唯一的推断是她精神过敏。


如果说张爱玲频繁搬家很有可能是精神疾病,那么张爱玲晚年的第二大病态不愿意见人,就很确定是心理问题了。


张爱玲晚年什么人都不见,不管是编辑,还是朋友,而且已经到达了躲避的程度。如果公寓外面的走廊里有人行动的声音,她绝对不会出去;就连到自己公寓的信箱去取信,也要在夜里悄悄地出去的。


她的这种状况和第欧根尼综合症Diogenes Syndrome非常相似。


该病症的主要特点是:


1.生活脏乱。


2.极度自卑感。


3.有强迫性的囤积行为。


4.有强烈的隐居欲望,拒绝他人帮助。


5.主要出现在老年人上,有时伴随老年痴呆症。

这些病症的特征,我们在晚年的张爱玲身上都可以看到:


1.她频繁搬家,因为她潜意识里觉得环境脏乱。


2.张爱玲的自卑也是很多研究张爱玲的专家学者都普遍认可的。


3.林式同是张爱玲在最后几年里,唯一偶尔接触的人。他在描述在张爱玲生命最后瞬间的那个场景里有提到:“拖鞋是那种沐浴用的橡胶拖鞋,还有几大包新的没开过封。”而且,据说晚年张爱玲还在洛杉矶的韩国城租有仓库用于储物。


4.这种病症最致命的是,它本身就有着拒绝别人帮助的特征,这点在张爱玲这样一个绝世而独立的“大女主”身上,显得更加突出。旁人越发的无法接触她、对她伸出温暖的双手。


5.张爱玲出现这种症状的时间从1984年她搬家开始计算,那时候她64岁。

1995年9月1号或者2号,张爱玲洛杉矶罗契斯特街的一所公寓里病逝了,终年75岁,死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她的遗体是在9月8号被发现的,据法医推断去世时间在一周之前。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9

张爱玲去世被发现的时候,身上只有一条毯子,照着日光灯,文件整理到一起,放在门边,遗嘱写上,说明她是很坦然的接受死亡的

晚年给友人的信中多次提到皮肤病的困扰,甚至想搬到沙漠边的拉斯维加州去。临终前的很长时间就是搬家,短的几天,长的一个月,家具衣物在搬家过程中散落遗失。张不会开车,你可以想象到她拿着大大小小的塑料袋,慌慌张张,茫然失所的可怜样子。

其实我认为那个时候,张爱玲已经出现精神问题了。

张其实长期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而且这个寄人篱下,是自己的双亲,和父亲关系不好,投奔母亲,母亲的举动又让她觉得自己是累赘。对一个自尊心极强的女孩,打击很大。父母都不相信,还能相信谁。张爱玲很早就看透人性,把自己抽离出来了。

在后来和胡兰成的恋爱中,她把自己抽干了,身败名裂,她自己说,我只是枯萎了。

张爱玲的心理问题,已经极为严重了,而且在那个年代,是不可治愈的

对人性失望的极致,就是自我封闭。晚年身体衰落,各神经器官感觉更为敏锐。有一些异乎常人的感受就被放大,转为病态。表面为皮肤病,其实为心理病,心理洁癖。正常的皮肤病会定期看医生,定期住院治疗,总会有所好转。她却踉踉跄跄到处搬家,对普通人来讲,肉体上的痛苦心理的孤苦很明显了。或许其身在其中,就不觉得苦了。

好在张爱玲晚年,已经和母亲达成了和解。母亲去世后,她经常对着墙壁喃喃自语,别人问起来,她就很礼貌地,抱歉打扰到你了,我在和我的母亲说话呢,希望她开条缝,让我进去。

人在晚年,总是无力的可怜的,上帝会以他认为最合适的方式,给他们一个结果。这取决于他们自己,对上帝的理解。

10


张爱玲是民国时期不可忽视的奇女子。她犀利琐碎的文笔让很多人迷恋。她拥有极多的粉丝。同时她自己的爱情又如此悲剧。她的一生都充满了坎坷。她是一个保护欲极强,但是遇到真爱时又无悔付出的女人。最近,张爱玲生前保持通信的朋友将张爱玲写给他的信结集出版。由此,张爱玲在信中谈及的隐私,包括她晚年在美国不堪的困窘生活,全部暴露在读者面前。而且,她的那些因不满意而未出版的文字,也被一一整理出来出版。这引发了网友热议:“张爱玲是爱面子的人,请给她留一点面子吧!别总想着稿费。”有张迷苦苦哀求。张爱玲被“曝丑”也引起了法律界人士的讨论。

不久前,夏志清推出了一本《张爱玲给我的信件》。新书中收纳了张爱玲信件103封,堪称目前公之于世的张爱玲信件的集大成者。现年96岁的夏志清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张爱玲很信任夏志清,所以晚年在信件中写了自己很多的不幸。“我这一年来为了逃虫难,一直没固定地址,真不知从何说起……天天上午忙搬家,下午远道上城,有时候回来已经过午夜了,最后一班公交车停驶,要叫汽车,剩下的时间只够吃睡……”《张爱玲给我的信件》中有一封信张爱玲这样写道。



2012年,曾向张爱玲约稿而与她保持10年通信的《联合报》编辑苏伟贞,出版了《长镜头下的张爱玲》,公布了张爱玲的10余封书信,里面也涉及了一些隐私。苏伟贞自己也说,通过之前披露的信件,和张爱玲写给她的信,可以发现一个有血有肉的张爱玲,“她会像一般人那样,有一些心理问题和生理问题。”

记者注意到,几乎收到过晚年张爱玲信件的重要人物,都已经或准备出版这些信件。对这些信件披露出的张爱玲境遇,一些报章甚至以“生活拮据”、“生活狼狈不堪”、“像狗一样工作”形容之。就连推荐《张爱玲给我的信件》的评论家马家辉看了这些信也忍不住感叹“女作家如丧家犬,遗世独立却独立得非常狼狈,闻者不忍”。

-

下面是更多关于张爱玲晚年得了什么病?为什么频频搬家?的问答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