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即是理,怎么理解?

心即是理,理在人心,心装万物;理不在物,须行印证,知行合一。 !

谈谈王阳明的“心即理”

心即理”是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并且是基石,纲领性思想的基础。

在阳明所处时代(明代),一直是朱子的理学占有主导和统治地位。朱子的理学观点认为理在物上,格物致知。因此,阳明首先是个理学的拥护者和坚信者。突然有一天脑洞大开,找了根竹子,格了七日七夜,希望能格出竹子之理,但结果呢?失败了!换来的是刻骨铭心的失败,自己还病倒了。自此以后,王阳明开始改变了自己的看法,格物看样子行不通啊。这就是他年青时候的经典“阳明格竹”的故事。

了解王阳明成长和心路历程的人都知道,之后就有了著名的“龙场悟道”。说的是某天晚上,被贬任的阳明先生在一个山洞里,饥肠辘辘,身心疲惫,结合历年来痛苦的遭遇,想死的心都有了。这时候,老天爷在他脑门上一拍,瞬间顿悟。说到顿悟,按理来说,这是禅宗里的叫法。阳明同志其实照搬了很多禅宗里的东西(这个之后有机会再展开)。他悟道了什么呢?他起身思索出一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并大呼“得道了!得道了!!”从这一天开始,他彻底否定了朱子理学。那圣人之道究竟是什么呢?阳明先生提出,圣人之道是什么,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判断事情对错是非,标准就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并进一步指出,心即理。

说到心即理,心到底是什么呢?心就是整个宇宙,整个宇宙是由心构成,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学说。而理便是宇宙中的规律。心与理的关系,是共生关系。我们所有人的内心所想,都是一种理。而良知是心之本体。我们格物不再是格真实的物件,格的是心中不好的意念(为善去恶)。所以,心即理推出了一个更高逼格的儒家学说,将儒家思想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用最通俗的一句话来说,我们要追求无私欲、惩恶扬善的内心世界。这就是天理。阳明心学的出现,具有重大的哲学性突破。同时,为解放人的思想和内心,开启了一扇历史性的大门。

欢迎朋友们继续展开讨论。

应放在国学天人合一的概念下来理解。

一、老子所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长短相形,高下相倾。所以世间善恶是非,本无定理。唯有一心分别而已。天得一以清,人得一而正。天人合一唯有一心。

二、佛家也有即心即佛,即心即理之说。理随事变,宽阔非外;事得理融,寂寥非内。心理本一,随缘而化;缘聚则聚,缘散则散。天人为一,心外何物。圆融无碍,随心自由,临机应用,不失其宜。

三、阳明所言亦是,天人合一,心物一体,形而上之道不离形,知行合一,行而下之行不离道



!王阳明的心即理可以一语概之,即"吾性自足”,途经为"致良知",目的为"知行合一"。阳明子的贡献之一在于援佛入儒,即以禅宗理念解释儒家之心性。而最大的特点即是与传统儒家,比如朱熹一派的理学有着相当大的分歧,对朱子学说更多采取一种否定的态度。建议可与朱子的《近思录》《四书集注》对照观看,再建议读王阳明《传习录》,也可进一步读阳明弟子王龙溪之《龙溪会语》。